查看原文
其他

汗马:这里有一片原始森林

杨琨 果叮咚 中国绿色时报副刊 2023-03-31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立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山麓主脊西侧,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孕育和保护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温馨的家园。汗马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拥有丰富的湿地类型,是额尔古纳河一级支流、黑龙江二级支流——激流河的源头,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很早就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珍贵的寒温带原始森林


    汗马保护区属于寒温带明亮针叶林,也叫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北部。

  全球北方针叶林南缘主要位于北欧、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为干扰,与北方针叶林腹地相比,原始森林分布少。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北方针叶林中唯一没有受到强烈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也是全球北方针叶林南缘难得的一片原始森林。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监测和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监测与恢复的重要基地。保护区属古北界、东北亚界及大兴安岭亚区。据调查,保护区内陆栖脊椎动物294种,其中鸟类205种、兽类51种、鱼类28种、两栖爬行类10种,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貂熊、原麝、紫貂 、黑嘴松鸡、白头鹤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狼、棕熊、猞猁、驼鹿等39种。

莽莽林海 杨琨供图


冻土地带的森林湿地


    汗马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年冻土动态的监视器,保护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积雪覆被时间长达9个月,局部地区积雪常年不化,无霜期短,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一地区夏季短暂多雨,冬季酷寒漫长,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着多年冻土。

  汗马保护区地处多年冻土带南缘,亦是北方针叶林南缘,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拥有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泥炭湿地下蕴藏巨大碳库,气候变暖下的冻土退化将会释放大量的碳,致使温室气体浓度增高,从而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进一步加速冻土融化,形成正反馈效应,严重威胁碳平衡及生态安全。汗马自然保护区是监测多年冻土动态、制定全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关键地点。

  湿地在涵养和调节水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众多,湿地类型多样,湿地、森林和冻土相互影响,加之地表海拔的起伏,构成了独特又复杂的景观格局。在汗马,湿地与冻土相伴相生,多年冻土是天然的隔水层,阻碍雨水下渗,从而导致季节性积水,容易形成沼泽和塔头草甸。湿地太阳反射率高,苔藓水分含量大,热传导系数低,有利于冻土的保存。在大面积冻土地带,普遍分布着北方针叶林,以兴安落叶松为建群种。兴安落叶松沼泽、柴桦沼泽、泥炭藓沼泽是保护区内常见的森林景观。

  汗马保护区内有保存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三大类型,共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6%。这一大面积分布的湿地在东亚同纬度地区极为罕见。

汗马原始森林 杨琨摄


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阵地


    汗马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大兴安岭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避难所,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巨大的生态功能。同时,以汗马保护区为典型代表的北方针叶林和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南缘是我国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沿阵地,也是未来我国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区域。

  在野外调查和科研监测工作实践中,汗马保护区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改变传统的调查监测方法,自2009年开始,汗马保护区就将红外相机、无人机、无线电搜寻和无线视频传输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的实践中。驼鹿调查课题组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按照国际上先进的调查技术方案进行种群本底调查。工作人员携带着超负荷的器材和给养,每天都在原始森林中穿越十几公里,无论是蚊虫叮咬的夏季还是极端寒冷的冬季,都随时准备布设红外相机、启动无人机、架起无线电天线,采集监测数据。这些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汗马的这些生态卫士们都一一做到了,取得了累累硕果。监测到的驼鹿、紫貂、貂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资料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和国际频道播出,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作上的高效。

  汗马自然保护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深厚,极端最低气温低达-58.5℃,工作人员冬季饮水只能是融化冰雪,夏季用火需要在冰冻的河道中刨出腐木,不仅常年没有手机信号,而且经常处于停电状态,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保护区干部职工以生态保护为业,以保护区为家,守护着这片净土。他们为了这片森林,为了这片森林里的野生动植物无怨无悔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和青春。在完成保护任务的同时,汗马自然保护区干部职工还全力配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工作,特别是在全保护区以3公里×3公里的网格均匀布设红外相机,冬季踩着齐腰深的冰雪,夏季趟过冰冷的河水,穿行在野兽出没的兽道和森林、湿地中,到监测点采集数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克服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池沼中的盛夏清晨 杨琨供图


监测保护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汗马自然保护区致力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适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提升了汗马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科研监测能力和宣教能力,逐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保护区建设目标。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以汗马自身的生态地位、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为重点,开展各项资源调查和科研监测工作,注重将调查结果监测数据分析整理,转化形成科研成果。完成了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任务,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汗马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汗马自然保护区动物图谱》《汗马自然保护区昆虫图谱》《汗马自然保护区驼鹿》《汗马湿地》《汗马自然观察手册》等科普读物,制作了《汗马乌林鸮》《鸟瞰汗马》等十余部科普宣教片。2016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颁发的“野生动物监测优秀奖”,2018年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颁发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动物摄影比赛照片组和视频组的入围奖”。    

  所有成绩的取得是汗马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共同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用双手一尺一寸量出来的,用双脚翻山越岭走出来的。每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都会提升大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理解和认知,也将汗马自然保护区的原始、神奇、壮丽、动人与震撼展示给全世界。

紫貂 胡本山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